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
沪剧
更新时间:2024-06-30 19:52:00

  沪剧是上海独有的特色地方戏曲,其形成的晚清时期,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,因而从其发源之初就走上了一条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。

  沪剧最早被称为花鼓戏,演出形式开始相当简单,由上下手两人分别操胡琴,击响鼓,自奏自唱,但由于其说新闻唱新闻的形式,描绘了清末市郊乡镇的世俗风情,因而受到了大众的欢迎。进城后又演出了大量的时装剧,它反映了近代上海的都市生活,适应了市民观众新的审美需求,成为上世纪三、四十年代沪剧演出的主流。

  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,经历了约两百多年时间。两百多年来,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社会、人文、经济变化紧密相关。从“本滩”、“申曲”到定名沪剧;从茶楼书场、游乐场,到形成大型剧场综合艺术。沪剧的发展轨迹,以独特的文化载体方式,记录着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、发展和繁荣的历史,其作为上海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剧种,是一份中国戏曲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。也因为如此,沪剧被文化部定为四面红旗之一,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剧种。

  音乐起源

  沪剧音乐源于黄浦江两岸的农村田头山歌,在黄浦江以东(川沙、南汇)称东乡山歌,黄浦江以西 (松江、奉贤、青浦)则称西乡山歌。其中有上下两句体的小山歌和四句体的四句头山歌。 内容大都反映男婚女嫁或劳动生活,如“对花山歌”、“长工山歌”、“私情山歌”等。

举报投诉方式:电话: 邮箱: 接受色情、低俗、侵权、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

版权所有:日历Copyright ©

滇ICP备2023005770号-154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