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
赤峰风俗之衣、食、住、行
更新时间:2024-06-30 20:56:20

   衣 旧时牧区蒙古族男人多穿长袍,这是由于北方严寒,游牧无定居,长袍穿上为衣,脱下为被,骑乘护膝,方便适用。清代后,官宦知识家庭妇女多穿旗袍,普通劳动妇女亦穿长衫,但不紧腰开歧;中老年妇女长衫蓝白色居多,宽松肥大,以适应拾粪、挤奶、熬茶之操作便当。男女长衫都束腰。腰带多为丝绸或成幅红绿幅布,汉族体面人家民国以前男人均是长袍马褂,留头束发。民国时期,男人以中山装居多 ; 劳动人民则短衣短裤。妇女也是由穿旗袍向西服便装发展,到了30年代,城市姑娘则有一部分人穿裙子。回族、满族、朝鲜族衣着改变不大,有些改变也是受汉族,特别是城市进步青年穿着影响。赤峰地区服饰改变比较大的是改革开放以后,西装革履几乎普及,一是经济发展,人们生活富裕了,再是时代前进发展,衣着也随之改变。

  食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,如肉食品、奶食品依然没有改变。肉食品花样较清代及民国前要更为丰富。如全羊宴,旧时只是宫廷或王公之家遇有重大节日或迎接贵宾可摆全羊宴,现在为了地区开放或商贸联系,摆全羊宴成了常事,奶食品也成了招待上客佳品,市及旗县各个宾馆、饭店,早点几乎是奶食品当家,再配以各种糕点、果品、乳酪,已成了我国北方早点餐桌上一大亮点。

  赤峰地区旧时农村饮食以小米、高粱、玉米、荞面、莜面、豆类为主食,一日三餐、忙时二干一稀,闲时二稀一干,很少吃到细粮。但西北部的克什克腾旗、林西县地区寒冷,多种植小麦、莜麦,那里的农民又以莜面为主食。遇到荒年,则以糠菜、树皮代之。解放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后,经济发展了,饮食结构有了较大改变。城镇以细粮为主;农村牧区常吃的有馒头、烙饼、水饺、面条、大小米饭、煎饼、豆包、饣合饣各、烙糕、散壮、粘糕等。城乡食用的蔬菜有葱、蒜、茄子、西红柿、黄瓜、青椒、白菜、甘兰、韭菜等。因大棚的发展,冬夏都吃到各样鲜菜。在农村传统咸菜还不减当年,茎、叶、疙疸、罗卜都可腌制,生食、切条、熬、煮、炖、炒皆可,尤其用老磁缸腌制的芥菜疙疸,在一些乡村农牧民中迄今冬夏都是不可缺少的下饭传统菜。

  住 由于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的转变,蒙古包逐渐淘汰,80年代以后看到的蒙古包,除阿旗、克旗西北部外,只是在旅游区能见到。广大牧民由过去住的蒙古包、崩布格,现住进脊房屋、砖瓦房以至楼房。

  行 蒙古族游牧,骑马是蒙古民族一大特色。牧区迄今10~60岁不论男女外出、串亲、放牧都骑马。牧民另一行具是勒勒车,走敖特尔(牧场)、搬家、拉水、拉运东西均用勒勒车。勒勒车除生产用车外,生活用的勒勒车又分为三类,其一为蓬车。车体上置一半圆棚架,冬围毛毡,夏围芦席,此车多用接送亲友、婚配嫁娶等。其二为库房车。车上放一木柜,柜外面用白铁皮加固,或围以生牛皮,柜内可储存粮食、肉食、奶食等,为牧民的游动库房。其三为装水车。如今在牧区牧民骑摩托车放牧、喝矿泉水与日俱增。

举报投诉方式:电话: 邮箱: 接受色情、低俗、侵权、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

版权所有:日历Copyright ©

滇ICP备2023005770号-154 All Rights Reserved